当前位置:首页->得到课程->付费专栏正文

周之江·安神晚课

作者:得到APP 阅读:39

周之江·安神晚课, 365夜,来自花溪河畔的高质量陪伴
课程目录:
发刊词|365个夜晚,我在花溪河畔跟你道晚安
03.23|记录下来,别等消失了再遗憾
08.06|藏书印里名堂多
05.21|给小红帽的童话来个“煞风景”解析
03.12|每天记日记,就有史料价值
04.03|中国式的应酬并不是应付
10.23|借一本小说诠释“好死不如赖活着”
02.01|《围城》跟毛姆有什么奇妙渊源?
10.18|如何名正言顺地读名人“八卦”
12.31|到底该“上扬州”还是“下扬州”
11.05|一个老北京人的东四二条十年回忆
01.22|不是戏曲迷,但可以迷戏曲画
10.02|前人文字里的北京之秋
03.19|当“地图炮”遇到哲学家
07.22|天生重口味,盘中“肠相思”
02.21|出手那么酷,爱得又那么暖
06.14|百年连环画的辉煌与落寞
01.11|“绿遍池塘草”里有情深无限
06.21|能写好菜谱的真不是一般人
05.12|从“易先生”到真实的丁默村
07.20|从胡床到椅子:坐姿改变生活
09.29|中秋吃月饼有个刀光剑影的传说
03.29|“街道江湖”上的凡人悲欢
03.25|在一杯新茶里喝到春天
10.09|从课堂笔记感受顾随的“讲课艺术”
07.26|带刺的诗人汪曾祺
06.28|有趣且有用的经济学观察
02.15|回到故乡,物是人非也不怕
03.17|怦然心动,最是人情
10.29|林青霞算不算是一个好作家
09.05|如何给学术大师排江湖地位?
12.26|“百苗图”:贵州少数民族众生相
12.08|金圣叹为什么要“腰斩”《水浒传》
11.01|李白、崔颢真为黄鹤楼斗过诗吗?
02.17|幸好人生还有“乌云的金边”
04.29|宫保鸡丁何必原教旨主义
03.20|我们总是禁不住追问历史
07.17|一本口述自传的口述实录
09.17|写错别字的一流诗僧八指头陀
08.14|《春江花月夜》的逆袭与上位
11.14|“小抄”文章里有大思考
10.24|抄书,抄到什么程度算是“抄”
01.07|国之重器,如何完“鼓”归“京”
03.16|世间何事不昙花
04.27|推理一桩《兰亭序》的造假悬案
07.21|是“救赎”之道,也是希望之春
11.12|是段子,也是艺术史的有趣片段
03.11|最好的下酒菜是一碟花生米
07.01|天生荔枝难自弃
07.23|亲亲呀我的宝贝
09.30|月饼一块寄相思,哪怕只吃一小块
10.22|侦探小说都有哪些常规套路
04.22|梦到吃不到,最是意难平
04.01|贵阳人发明了“湖南面”
12.29|知识女性视角下的“平成时代”
04.16|北野武和他的“虎妈”
08.15|“金子”一样美丽的童谣诗人
09.09|来一碗中国式“果冻”回忆杀
05.02|西泠印社:文人抱团做成了百年老店
11.07|启功:是书法大师也是“幽默大师”
06.18|在李安的“父亲三部曲”里照见自己
08.10|漫漫长夜孤灯独守的郑振铎
09.16|新米滋味就像人生况味
09.11|十一枚戒指背后的NBA夺冠秘诀
06.07|为中国人画像的晚清外交官
11.23|借,还是不借,这是个难题
04.30|小说多佳偶,柴米生怨偶
10.04|明代的“反诈骗”读本长啥样?
2.20|在大庭广众之下读《性心理学》
01.24|桃符到春联,辟邪变祈福
05.23|手工纸可不是宣纸这么简单
06.12|从街头俗书到艺术殿堂
07.07|我把远方的远归还梦田
03.22|存疑,但别被阴谋论绑架
08.04|《封神演义》是古典小说版的“王者荣耀”?
12.23|冬至怎能不吃羊肉进补
05.16|窃书,终究还是偷
09.25|日本的“阴阳师”究竟是怎样一类人?
04.09|时代曲的密码是土洋结合
05.17|摩登上海的前尘小事
06.22|送礼:中国式的人情往来
08.24|大导演李翰祥的电影人生
11.11|奇妙滋味数豆豉
12.12|烂柯山传说为啥是个大杂烩
10.27|《救荒本草》:教“草根”如何识草根
02.19|所谓疗愈,无非是“放下”与“放过”
06.19|没大没小没“爹味”
10.05|像电影分镜头脚本一样的漫画
05.18|悲欣交集缘缘堂
08.28|金农的文人画,究竟好在哪儿?
07.29|高阳酒徒聊茅台
08.13|姓名有禁忌 性命相关连
05.05|挠到痒处,才算得上如意痛快
12.02|港式奶茶:又土又洋平民味
03.05|“复制品”里一样有工匠精神
02.18|食物才是乡愁的解药
08.22|毛姆如何看待婚姻?
03.21|小丑才是那个聪明人
01.03|别让恶俗书法砸了招牌
10.26|中国古人为啥爱在墙壁上题诗
10.15|武则天“无字碑”也许是“无字天书”
04.26|身世扑朔迷离的《兰亭序》
05.15|黯然销魂者,惟桥而已矣
11.03|《美食家》:何止是美食回味无穷
01.20|豆花:硬是把豆腐吃出了花
05.26|求神问卜,不如问问自己
09.06|契诃夫的文学札记
03.06|能讲故事的时候就不要讲道理
06.15|我看人看我 倩女可离魂
11.17|齐白石为啥以“草间偷活”的虫子自喻
09.18|“凡事认真”的弘一法师
11.02|两情若是相悦时,朝朝暮暮更好
11.19|谷村新司:星光灿烂的一生
12.30|捏成一坨的黔中古风“糯米饭”
05.22|老舍写职场也入木三分
11.29|泰戈尔没写过的五言古体诗
09.26|从小说译名,看中西文化差异
05.25|当绘本大师遇到真正的教育家
09.24|《阴阳师》:“咒”是人心和人性的映射
06.01|保留一点孩子气
07.06|藏书票里藏世界
03.13|有妖气的蓝兔子,创造性的调皮
09.07|一个脑洞:如果金庸是武术史家
04.28|苦也珠崖,乐也珠崖
05.29|过尽千帆,还能超脱释然
12.11|张中行笔下的人、事、情
08.21|一块古碑引发的少林“悬案”
01.28|弘一法师的“孩童体”书法该怎么理解?
10.11|蒙古“马头琴”话说从头
11.30|儿歌不必有意义,但必须有意思
02.16|不能说走就走,就去读游记吧
01.18|为什么说宋江身上有岳飞的影子?
01.14|不好笑的笑话,才是个笑话
12.16|“一品锅”的大杂烩里有学问
12.17|如何看待食物的禁忌与疗、养
07.04|怪力乱神说不得,画得
06.09|把“腌萝卜”当作旅行主题
08.12|西瓜不妨改名叫“夏瓜”
02.03|名副其实的“民生”网红街
07.12|马幼垣:学者唱反调的《水浒》人物评点
03.09|跟孩子一起读《丁丁历险记》吧
12.19|文人画家:汪曾祺的另一面
发刊词|365个夜晚,我在花溪河畔跟你道晚安
08.31|米芾、倪瓒也“洁癖”?
08.30|毛姆:要财富还是要自由?
11.24|犯了错为何总是屁股遭殃
04.17|韦小宝其实是个流浪汉
12.07|“抛绣球”:是真民俗还是编故事
07.11|张恨水:小说家对《水浒》的同行评议
09.08|给《西游记》打一个梦的“补丁”
07.09|老子与孔子谁更老
03.01|猎人的归宿是森林
10.07|娇贵妖娆如精灵的竹荪
07.15|带你来一趟贵州吃酸之旅
09.22|钱锺书的“个人向”唐诗选本
02.02|诗人流沙河如何接地气地讲《诗经》?
10.25|一个设计师的“吐槽”与坚持
10.19|除了做攻略,建议你写写旅行日记
08.23|芥川龙之介眼中的中国
09.12|“禅师”杰克逊的东方智慧
09.04|“宋体字”为何脱颖而出?
07.02|肉身凡胎,谁能不生病
03.04|在家请客总是胜过下馆子
06.03|初夏,别错过杨梅滋味
10.12|“磁版印刷”为何昙花一现?
05.30|鬼故事只能讲到第九十九个
04.02|盖棺而已,尚未论定
04.23|有必读书目,就有不必读书目
08.07|战火纷飞下的“读书会”
03.07|“路怒症”也可能是一种时代病
02.28|晚间请你听一个探险故事
01.02|关于汪曾祺的1000件事
06.27|俞平伯和几个老朋友
05.24|“见什么人说什么话”也是个本事
09.03|李碧华的神秘与才情
08.20|苏州园林的守护者
05.03|文明是交流灌溉出的奇葩
08.25|乐队的夏天:综艺里的“海盗电台”
10.13|鲁迅为何难免盛名之下的沉重
12.20|《遍地风流》里的“青春残酷物语”
03.31|陈凯歌去当导演是作家的幸运
06.10|萝卜的妙处在于乡土本色
12.28|成都咋会有块织女“支机石”
03.08|“世界的尽头”还有一位了不起的女性
01.31|毛笔的“毛”都是些什么材质
04.19|当面打瞌睡胜过背后捅刀子
12.24|冬藏夏取:中国古人的用冰之法
01.12 《东坡题跋》为啥是本“枕边书”
04.13|猜一猜沉默石头的心事
04.20|聪明的一休也是疯狂的一休
06.08|无论低谷高潮,难得百折不挠
07.08|外来的番薯劳苦功高
12.18|林海音女婿的寻父之旅
06.16|一个母题开出千姿百态的花朵
10.20|黄酒才是中国古代的主流存在
04.18|好肖像不光有脸,更有故事
05.01|百年前的中国“十八省府”
11.27|杨绛“保姆三部曲”里的悲喜人生
11.10|“碗”为什么能够晚来居上
01.27|蘸水里边名堂多
09.27|鲁迅也是“颜值控”
03.30|大哲学家也是办事高手
07.19|不满意是进步的动力所在
11.18|大白菜为何成为“菜中王”
12.09|为什么说贵阳才是真正的“火锅之城”
07.27|暖哉汪曾祺 人间送小温
04.10|能逗笑我们的都是普通人
02.23|藤泽的武士和金庸的侠客各有各的难处
05.08|螺丝钉竟然是千年最佳工具
01.06|集火锅、烧烤之长的贵州烙锅
06.04|真正的好文笔都是细节控
03.24|堵在路上脑洞大开
05.09|道不同也可以相为谋
05.19|梁左:喜剧天才,人间清醒
10.03|面包、啤酒是怎么传入中国的?
01.16|去今未远的八十年代事与物
01.05|一天几顿饭才是古今常态
08.03|草蛇灰线《白蛇传》
06.26|谁还没有个“一地鸡毛”?
07.24|《周作人儿童杂事诗图笺释》为何堪称“三绝”
01.26|“晚课”留言把这门课给讲“厚”了
06.25|关于胡子的“胡说”
09.19|《民间情歌》:味道纯正的“土味情话”​
04.06|“老北漂”齐白石的乡愁和亲情
02.25|和另一半吃不到一块怎么办?
01.25|春联也得“贴着人物写”
05.31|我们喜欢会讲笑话的人
11.06|为什么说“人情世故”也是大学问
06.05|在街头巷尾找到学问的用武之地
08.27|饭局:《读书》杂志的“经营”之道
07.16|樊建川:收藏历史的边角废料
08.16|诗人也能像水浒英雄一样排座次
11.25|贵州“糟辣椒”可以捧一切
10.30|叶灵凤和他的后辈知己李广宇
06.11|成年人依然可以相信“童话”
12.14|“三余”和“三上” 算笔读书账
07.05|名为片子,实为面子
08.01|世间心病 小说包治
03.03|被鲁迅痛骂的也不一定是坏人
08.08|一只蝉的复杂切面
10.06|一对伟大艺术家的以“舞”结缘
10.17|徐悲鸿为啥成了任伯年的“小迷弟”
09.10|不该被遗忘的两位“乡村教师”
08.11|鼻子是鼻子,执念归执念
04.08|把美食从书本搬上餐桌
07.28|醉酒:在理性与感性之间
01.21|“香港脚”的锅,不该让香港来背
01.15|归去来兮《黄州寒食帖》
04.25|被收藏家坑了的王羲之
12.04|一位“老北大”絮絮叨叨说往事
11.21|“二手书”里里外外故事多
08.02|雷峰塔下有真经
10.28|吃野菜,吃的就是一口野趣
09.01|就算打喷嚏,也会有“禁忌”
02.24|所谓猫债,也是情债
05.28|健康的人生要兼容一点不健康
07.30|大出版家跟他的明星作者
12.15|《教坊记》里的唐代娱乐圈往事
03.15|黑泽明都被自己吓出一身油来
12.01|为什么说《水浒传》是部“众创”小说
03.26|给书穿一件衣服就安心了
08.17|菜单、食物名背后隐藏的秘密
08.19|天下油炸是一家
07.18|回忆也不都靠得住
12.27|包罗万象的“百苗图”
06.23|读闲书不如“闲”读书
10.16|任伯年:晚清人物画的第一流高手
03.18|辣到痛处成痛快
09.21|要想不太“倦”,就得不太“卷”​
02.27|如果苏东坡没有粉丝的狂热
11.16|一本观鸟日志,两颗心灵相通
09.28|乐队的夏天:一首《大梦》凭什么出圈
11.20|“师生情”何以动人至深
04.07|那些让我们捶胸顿足的失落之书
12.22|乔峰郭靖互为镜像为哪般
01.01|哪有先生不说话,每次发言都重要
06.17|粽子何妨南北一家亲
03.14|爱情在文字里永生
12.21|为什么不能得罪食堂大师傅
07.13|摆一个绝妙宋茶的“龙门阵”
02.26|天宫亦职场,神仙打工人
11.28|为《北京风俗》图册题词的姚茫父
08.26|云南野生菌的魔力
06.24|“苍蝇馆子”乐趣多
11.04|别把吃饭变成了吃碟子、吃杯子
08.18|一个谐音梗,油炸秦桧几百年
11.22|“技击”故事背后的民族危机感
06.02|从唱别人的歌到唱自己的歌
12.05|《杨柳风》:冬天的炉边之书
05.27|肥而美的,唯有红烧肉
07.31|自称学徒的中国出版人
01.04|“毒舌美人”:戏谑背后有洞见
04.24|居一地,也应该爱一地
06.30|一场游戏一场美梦
09.20|《王能好》:悲剧底色的喜剧人
10.14|包子包子,当然可以无所不包
07.25|三个各有各精彩的大女主
05.04|文明与野蛮,五十步笑百步
07.10|香和臭,不仅仅是嗅觉感受而已
04.11|在别人的自传里了解王小波
03.27|《夏洛的网》,用爱织网
03.28|“诗和远方”在城市也在农场
06.29|诗人陆游的不同侧面
06.20|在365天复刻524道菜中走出困局
01.09|圣叹只留书种在,才子狂生兼怪杰
04.05|清明:看花也不会耽搁赶路
01.23|《闪亮的日子》也是黄金岁月
10.01|中国古人能有多幽默
05.06|家人围坐的晚饭时光不容打扰
06.13|终归回不去的童年与故乡
03.10|一个中国人对丁丁影响至深
02.14|当爱情以另外一种方式铺展
10.08|漫画里的“三毛”也能登上文学殿堂
10.21|吃过大闸蟹,才算是不辜负秋色
09.13|《长安三万里》为啥有那么多离别诗
07.03|一扇清凉的善意
06.06|不雅之物也可以一本正经地聊
11.26|既不威尼斯也不日记的《威尼斯日记》
05.10|有心的话无聊也能变有趣
05.07|古琴有雅意,故事亦安神
12.10|鼎:是高级礼器,更是吃饭家伙
05.11|张爱玲和钱锺书的“被发现”
09.02|重庆火锅是我们的共同“损友”
12.25|圣诞本无树,原是“摇钱树”
01.30|毛笔如何从“有心”到“无心”
03.02|“黑暗森林”首先是在地球上
09.23|馋的就是这一口焦香的锅巴
10.31|都是爱书人,悲欢皆相通
08.09|《罗刹海市》的追根溯源
05.13|“油腻中年”,素食可解
08.05|红尘匹马长安道
05.20|为折耳根“折腰”
04.12|金石难灭,托以高山
02.22|鸡毛蒜皮的武士也动人
12.06|“吹牛拍马”是打哪来的?
05.14|食素吃肉,各自表述
12.13|一个清代文人的低级趣味
04.14|懂一点麻将又如何?
09.15|哪吒和《封神演义》的前世今生
11.08|特别普通的“小人物日记”
01.17|打牙凿齿的习俗是咋来的?
09.14|“封神榜”为何敌我不分?
01.08|“谜一样的男子”金圣叹
11.09|一百多年前的北京风俗画
11.15|青灯红烛,也浪漫也麻烦
10.10|心中有诗意,人生大境界
01.13|丝娃娃的“丝丝”记忆都在牙巴上
01.19|“老派少女”走的什么购物路线
04.21|从“E考据”到“A考据”
01.10|讲究“因循”的古代岁时风俗
04.15|烧烤密码:深夜、烟火和老友
08.29|中国人的“吸猫”史
11.13|两百多年前的朝鲜文人如何看中国
07.14|人生往事,在书页里留痕
04.04|像人类学家那样保持天真
12.03|网络社交时代的珍珠、奶和茶
01.29|上海:“繁花”之外,还有茂叶

周之江·安神晚课MP3音频的下载地址:

上一篇:何刚·投资参考(年度日更)

下一篇:贾行家·文化参考3(年度日课)

相关付费音频课程

暂时没有相关文章